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8篇

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8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5:41

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8篇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齐鲁文化————一山一水一圣人11酒店 杨杏伦 齐鲁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齐鲁文化形成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8篇,供大家参考。

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8篇

篇一: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文化 ————一山一水一圣人 11酒店

 杨杏伦

 齐鲁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齐鲁文化形成原因 一、地理因素 二、齐鲁文化的滥觞 三、周王室的分封 一、百家争鸣

 二、统治者的文化方针

 齐鲁区域文化特征概括 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

 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的融合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时期,因邻近齐国国都临

 淄的稷门而得名,在秦灭齐统一中国时消亡,历时约150年。

 稷下学宫是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是 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学术交流中心,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闻名于世的文化教育中心,更是各种文化思想理论学说汇聚、碰撞、交流、融合的地方,属于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在先秦时期的齐国乃至齐鲁两国的文化史上的占有重要、显赫的地位。

 齐鲁一山一水 ——泰山、趵突泉泰山、趵突泉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独尊,齐鲁之魂

 泰山又称岱宗,岱宗:万代山岳之宗的意思。春秋时始称泰山。异峰突起在大地上的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颇有“擎天捧日”之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泰山,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 五岳之首"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

 “山以岳遵,岳为东最”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仪式,是最重要的泰山历史文化特色,也是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

 古代泰山封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天下太平,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其二,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只要具备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帝王就可以举行封禅大典。因此,历代帝王都非常热衷、重视泰山封禅,先后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朝拜泰山。

 泰山封禅

 趵突泉趵突泉 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

 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福如泉涌,是山东人对趵突泉的寓意寄托。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齐 齐鲁大地给了山东人一副伟岸的体魄. 北国苍茫, 山高地阔, 黄河雄劲奔放, 山东人的血液中流淌着原始的野性. 所以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名人。

 齐鲁英杰

 政治方面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管仲--“春秋第一相” 周公 诸葛亮

 •春秋时期的鲁 国,产生了以孔子孔子 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

  军事方面 .孟子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有“亚圣”的尊称。

 兵学鼻祖孙武孙武, 著有《孙子兵法》 军事名家孙膑孙膑, 著有《孙膑兵法》

 医学方面 农学方面 扁鹊 贾思勰 文学方面 王羲之 颜真卿 李清照 辛弃疾

 华夏一圣人—— 孔子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儒家文化——齐鲁文明的曙光  政治思想:“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

 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 经济思想: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 美学思想:“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传世名言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不学礼,无以立。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杏坛: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菏泽一牡丹之乡 牡丹文化是菏泽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亦不断拓宽、发展。研究牡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推进,与精神文明的创建,都有密切的关系。

 牡丹原产中国,被誉为“国色天香”“ 花中帝王”。其花大、色艳、型美、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骄傲傲骨。自古我国人民视牡丹为“和平、幸福、富贵”的象征。

 院落文化 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成份。

 齐鲁之建筑齐鲁之建筑

 齐鲁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影响  齐鲁建筑艺术是齐鲁先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深刻体现。

  从齐鲁都城建筑、齐长城建筑和宅居建筑都可以看出当时城市建设规划、城防设施和宅居布局的一些基本特点。

 

 齐都全城是由外城与内城(宫城)两大部分构成的,是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建筑格局组成的。外有高大险固城墙包围,四周有宽广的壕沟护城河护卫。城墙上有城楼、城门、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套坚固的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

  齐鲁宅居建筑特别注重群体组合之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特别注重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之美的艺术风格追求。

  齐国的都城建筑理论及城市规划布局的原则,突出了王权至上的思想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奠定了封建社会都城建设的基础,对秦汉以后的都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化的精髓 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 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 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 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 民贵君亲的民本精神  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  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  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饮食礼节 山东是孔孟之乡,很讲究招待客人的礼节。宴席上注重座次,特别是坐首座的人,必定要选最尊贵的客人。一般风俗是:迎客时吃面条,送客时吃饺子,这叫做“送客饺子迎宾面”,意思是:面条形似绳索,绊着客人的腿,希望客人多住几天,表示主人热情好客;饺子形似元宝,伴客远行,祝客人出门发财。

 齐鲁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儒学牺牲了自身的独立性,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同时寄存、延绵、保全了中国的灵魂。

 儒学的政治化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帝制官僚体系,由于依靠于儒家的文化道德统治化为权力统治,中国历史上的名臣对皇帝的愚忠和清官不畏权势的气节背后实际上是至高无上的文化国家的理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谷风之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种意义上的国家正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的超政治意识形态,事实他们与“百姓”同义(不同于现代的“公民”),是“社会”真正的本义(不同于现代的“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政治化了之后虽然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但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下保持着超意识形态性,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塑形师。

 蜚声国内外的鲁菜 齐鲁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豪爽的梁山好汉 山东快书

 齐鲁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人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而造就了无数反对见利忘义、讲究义利并重的“儒商”的出现。成就了一大批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著名企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受齐鲁英杰的影响,出现了较多的文化旅游景点,如:孔林、孔庙、孔府等,也对山东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齐鲁文化对当代的影响 目前中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资本主义体制的伴随下,儒家传统的文化伦理观摇摇欲坠,即使国家引导民众走儒家道路,但市场如此开放,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利,而不是儒家提倡的“义”。

 大学被市场化,人际关系被市场化,家庭被市场化,这个社会的伦理智慧、文化能力、社会制度暂时出了些问题,贪污腐化是绝对不可避免的,现在贪污腐化在政治、学术、企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但因为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快,达到9%,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家还能忍受贪污腐化。随之还出现了贫富不均、城乡差距,目前这些情况越来越严峻。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发扬儒文化,弘扬一直精神

  山东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不才,仅能选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几点简单介绍一下齐鲁大地文化

  齐鲁文化原是由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融合而成,可见其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个人感言

 谢谢观赏

篇二: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2000年 11月             理论学刊               Nov. 2000第 6期 总第 100期           Theory Journal           No. 6 Ser. No. 100关于齐鲁文化的两个问题杨亚利(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济南 250021)  〔摘 要〕齐鲁文化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 ,其理论根据是关于“轴心时代”和文化元典的文化学理论。

 正是在这两块理论基石上 ,才能看出齐鲁文化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核心作用。从历时性的角度看 ,在坚持革命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同时还要弘扬齐鲁文化优秀传统,是因为属于古代的齐鲁文化中有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超时空的内容。从共时性的角度看 ,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之所以还要弘扬对于它属于亚文化的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 ,是因为后者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共性 ,又保留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关键词〕齐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轴心时代;元典〔中图分类号〕 G 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3909( 2000) 06— 0102— 05所谓齐鲁文化是指以先秦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为主体 ,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 ,以秦统一后齐地与鲁地的文化风习为余绪的地域性传统文化。相对于我国整个传统文化来说 ,它是一种亚文化。关于齐鲁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笔者认为 ,关于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弘扬齐鲁文化优秀传统的必要性就是两个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讲清道理的问题。一、关于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的理论根据学者们指出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根据是什么呢? 刘蔚华教授认为 ,把握齐鲁文化的基本内容 ,也就掌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是由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决定的。

 (见 1994年 2月 4日《大众日报》 )丁冠之教授认为: 《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传说的“诸子十家” ,或形成于齐鲁,或讲学于稷下 ,都与齐鲁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秦汉以后,严格意义上的齐鲁文化虽已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洪流 ,但齐鲁大地上的学术文化绵延不绝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同上 )张福祥教授认为: 齐鲁文化渊远流长 ,内涵厚广。如果把它看成广义的海岱区域文化,纵观其渊源和发展 ,可以说是中华历程的一个缩影,在众多中华地域文化中最具典型性。

 (同上 )这些看法都是成立的 ,笔者也是赞同的 ,但认为有从文化学理论角度进一步论证之必要。笔者认为 ,齐鲁文化在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的第一个理论根据是关于文化“轴心时代”的理论。“轴”指旋转中心 ,引申为极重要的所在 ,“当轴处中” ,此之谓也。“轴心”即中心或枢纽。首先提出“历史的轴心”这一概念的是黑格尔。他说: “所有历史都走向基督 ,而且来自基督。上帝之子的出现是 · 历 · 史 · 的 · 轴 · 心。” (《历史哲学》 )这种将基督教及《圣经》的产生视作“历史的轴心”的说法 ,显然立足于西方基督教世界,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 ,并不能以之概括全部人类历史。然后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对这一问题作了更有普遍意义的分析。他将人类文化划分为四段: 一为“普罗米修斯时代” ,即语言运用、工具发现、引火及用火的时代;二为公元前 5000年到前 3000年间 ,文明出现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 ,稍后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第三阶段以公元前 500年为中心 ,从公元前 800年到 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又是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第四阶段 ,公元前200年至今 ,其中 17世纪以降进入科学和技术时代。

 (见卡尔· 雅斯贝尔斯著: 《人的历史》,引自《现代西方历史学流派文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31页 )雅斯贝尔斯着重分析第三个阶段 ,并从中引出关于“轴心时代”的论述。他救正黑格尔的“基督中心主义”特别指出: “在公元前 800年到公元前 200年间 ,所发生的精神过程 ,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的人开始出现。让我们把这个时候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学派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在印度 ,这102DOI: 10.14110 /j.cnki .cn -37 -1059 /d.2000.06.026

 是伏波泥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 ,所有哲学派别 ,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在伊朗 , 教提出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 ,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亚、第二以赛亚。

 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 ,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这些名字仅仅说明了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同上 )他还认为 ,在那个时代,世界上至少有四个大的古代文明国家 ,以色列、希腊、中国和印度。在这个时代出现许许多多思想家 ,他们共同考虑一个问题。

 以色列考虑上帝 ,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希腊人认为一切都是有规律的 ,一切都由逻各斯在那里安排指挥 ;印度认为有一个“梵” ,就是空、无、灭;中国认为有个“道”。他说这个时代四个大的古老地区 ,都考虑这样同一个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考虑 ,对后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后来的各种文明都是这四种考虑的一个延伸、剖析、融合、发展和变化。

 因此 ,他说 ,抓住这个“轴心时代”,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后来三千年的人类历史、人类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古希腊文化是欧美文化的源头。中国的先秦文化是中国全部文化的源头。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部思想文化史 ,在西方就是一部不断阐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历史 ,在中国就是一部不断阐释孔子、老子等诸子的历史。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写道: “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 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 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约当纪元前 1000年左右 ,在这四个国度里,人们都歌唱起来 ,并将他们的歌记录在文字里,给留传到后代 ,在中国 ,《三百篇》里 最古部分—— 《周颂》和《大雅》 ,印度的《黎俱吠陀》 ,《旧约》里最早的《希伯莱诗篇》 ,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都约略同时产生”。(《闻一多全集》第 1卷)闻一多是从文学角度论及“轴心时代”的 ,然而却具有文化学的普遍意义。闻一多洞察到 ,这一时代各民族出现的文化现象 ,对各民族日后的文化走向有着确定方向的作用。他指出 ,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四个国度里同时迸出歌声 ,但那歌的性质并非一致的。

 印度希腊 ,是在歌中讲着故事 ,他们那歌里比较近乎小说戏剧性质的,而且篇幅都很长 ,而中国以色列则都唱着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中国 ,和其余那三个民族一样,在他开宗的第一声歌里 ,便预告了他以后数千年文学发展的路线……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同上 )这样 ,了解了关于文化“轴心时代”的理论,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齐鲁文化何以构成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了。首先 ,先秦时期的齐鲁地区文化名人集中涌现。

 《汉书· 艺文志》所列诸子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山东大都有著名代表人物。

 ①儒家。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都是山东人 ,分别被冠以“至圣”、“宗圣”、“述圣”、“亚圣”称号。荀子虽非山东籍 ,但长期客居山东 ,其思想主要是在山东形成的。出入于稷下学宫的儒家学派和知名学者有孟轲、田过、孔穿、徐劫、鲁仲连、公孙固、荀卿等人 ,其中以孟子和荀子最有声望 ,影响也最大。②道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经专家们认定其里籍也在山东。出入于稷下学宫的黄老学派的知名学者有田骈、彭蒙、宋 、环渊、接予、季真等。慎到、尹文似乎也可列入。《管子》书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的佚名作者也属于这一派。③阴阳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出入于稷下学宫的邹衍和邹 。④法家。出入于稷下学宫的田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慎到。邹忌是否算一个还有争论。《管子》书中的许多法家作品如《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正世》、《治国》等等的佚名作者也属于这一学派。⑤名家。出入于稷下学宫的名家代表人物有尹文、儿说和田巴。⑥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翟是山东人 ,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出入于稷下学宫的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宋 ,他接受了墨家的部分思想主张。《晏子春秋》一书或多或少地带有墨家思想色彩。⑦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忌、田单和稷下兵家学派的《司马兵法》、《子晚子》以及《管子》书中《兵法》、《士法》、《地图》、《参患》、《制分》等言兵著作的作者。

 ⑧杂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出入于稷下学宫的淳于髡。其次 ,先秦时期形成的齐鲁文化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确定方向的作用。齐鲁文化在战国时期进入综合发展阶段。

 秦统一中国之后,法家思想虽然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但在学术方面渊源于齐学的“方士文化”却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秦始皇本人醉心于封禅、访仙、祀神和求不死之药 ,都与齐国的神仙方士之学有关。西汉初年,属于齐文化系统的黄老之学者甚众。其中最早采用黄老之学实行无为政治的是曹参。汉武帝“独尊儒术”也与齐鲁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号称汉代孔子的董仲舒的儒学实际是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学。自这以后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一直占着统治地位。两汉是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齐鲁是汉代经学最发达的地区。贯穿着东汉一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也肇始于儒家学派内部的齐学与鲁学的不同学风。魏晋隋唐是儒、道、佛相互斗争与交融时代。东晋南朝时期流寓江南的著名士族如琅琊王氏、兰陵萧氏、高平郗氏、琅琊颜氏和泰山羊氏都来自齐鲁之乡。齐鲁名士和齐鲁文化南下 ,为江南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元明清时期 ,儒学的新的发展形态—— 理学兴起。北宋时 ,苏辙尚有“为学慕齐鲁”的称誉。迨至清代 ,中国传统儒学到了总结与终结的时代。魏晋以后 ,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已逐渐失去独立性 ,但103

 它的基本精神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 ,构成了决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的核心层面。笔者认为 ,齐鲁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的第二个理论根据是冯天瑜教授提出的关于“文化元典”的理论。所谓“元典” ,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 (长幼之“长” )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冯天瑜教授认为 ,如果把一个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初期称作“少年时代” ,那么 ,随着金属工具的普及 ,国家和城市的发展 ,较复杂的意识形态应运而生,该民族进入创造力空前旺盛的“青年时代”。而元典正是各民族“青年时代”的创作物。冯天瑜教授写道: “就人的个体生命发展史而言 ,青年期意谓`生长’ 或`达到成熟’ 的时期。

 这不仅是躯体生理成熟之时 ,而且是智慧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理性创造的关键段落 ,对于人的一生 ,从世界观、性格到智力 ,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与人的个体生命发展的青年期相类似 ,各文明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青年期’ 也有区别于此前、此后的独特性格和异乎寻常的创造。在这一时期 ,人们思想的深度已从第一序列进入第二序列 ,即不满足于对现实的直观反映,而开始对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作深层的探索 ,并思考作为实践和思维主体的人类在茫茫时空中的地位 ,进而反思自处之道 ,首次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辩证地而不是刻板地表达出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用典籍形式将该民族的`基本精神’ 或曰`元精神’ 加以定型。

 这种典籍可以称之`文化元典’。” (《中华元典精神》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 4— 5页 )文化元典凝结了该民族在以住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 ,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等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象证符号 (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及民族修辞体系 ) ,将这种民族的集体经验和文化心态物化成文字作品 ,通过典籍形式使该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来 ,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文化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

 因《乐》亡佚 ,中华元典实为“五经”。某些先秦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如《论语》、《孟子》被儒家列为主要经典 ,是“九经”、“十三经”的组成部分 ,宋以后又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被宋元明清诸代中国人奉为“圣经”。《老子》、《庄子》则被道家和道教列为主要经典 ,分别称为《道德经》和《南华经》;《墨子》被墨家视为经典。...

篇三: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鲁文化与山东人》之一

  今天听了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齐鲁文化与山东人》。本来对这种哲学文化方面的话题不大感---趣但是王修志老先生讲得津津有味系统全面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此期间我无时无刻不再佩服王老先生的博学多识朴素的王老先生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朴素的哲学文化。本人受益非浅啊。

 在此我简单地将我之所学与大学分享。

 第一个大问题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其中包括事物内在的阴阳合、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五行相克相生等。这些词我们都特别熟悉了吧但往往最简单的词表达的确是最深刻的哲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毅立着三棵大树。儒家、道家与佛家。其中儒家学说是影响中国最为深刻的学说了。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文化。道家讲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也成了无数文人的哲学。佛教从外域传入中国吸收了儒道的有益成份不争论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三次盛世。第一次出现在今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这个时期有三个特点使文化的第一次繁荣成为可能。一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工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二产生了种植业三男人的体力优势得到了体现人类进入了父系社会。伏羲是我国的人文始祖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发明了八卦根据阴阳辨方向分四季作出了贡献。炎帝尝百草促进了种植业和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轩辕提出了各种伦理教化天下。

 第二次飞跃出现在周。周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长达825 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奴隶制开始衰落封建社会开始发展思想界出现了空前的解放。西周周公制周礼春秋时期封诸侯天子形同虚设齐恒公称霸在此期间的百家争鸣是一场持续了五百多年的思想大争论出现

 了大量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此时的稷下学宫成为了众多的稷下学者的争论平台。

 第三次飞跃出现在近代的 160 年中至今还在进行着。社会制度三度变换机械化城市化等新事物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加快丰富发展着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延续至今其间充满风雨也经受过外族的入侵之所以中华民族还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力量。

 MSN 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篇四: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鲁文化与山东人 王修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他指出: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包括三种文化:

 上下五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化, 新中国成立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包括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内的当代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当中, 很重要的是齐鲁文化。

 什么 是齐鲁文化? 西周 初年到东周 末年, 现在山 东的地盘上, 有两个最大的诸侯国:

 齐国和鲁国。

 齐国从公元前 11 世纪( 约前 1046)

 至公元前 221 年, 历时八百多年。

 鲁国从公元前11 世纪年至公元前 256 年, 历时近八百年。

 这期间, 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 概称为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顾名 思义, 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

 齐文化、 鲁文化既是两枝风格迥异的文化奇葩, 在更深层次上却又是从同一条母根上孕育成长起来相似相通的同一个文化体系。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特定历史时期、 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 但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是齐鲁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主体也在齐鲁文化。

  第一章

 齐鲁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

 从历史上看, 山东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也生成一种文化。

 人类要生存, 要发展, 必须依赖一定的地理环境。

 齐鲁大地这方“水土”有许多特别之处, 是最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是古往今来我国人口 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地区之一。

 首先, 区位特别。

 这个地方, 东临大海、 西接中原、 北傍燕赵、 南依徐淮。

 是连接华东与华北、 大海与中原的纽带, 兼有南方、 北方、 沿海、 内陆的各种优势。

 其次, 地形特别。

 它地形多样, 山地、 丘陵、 平原、 洼地、

 湖泊应有尽有。

 再次, 气候特别。

 它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春、 夏、 秋、冬四季分明。

 山东自 然地理条件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山在中间, 周围是平原和丘陵。

 海拔最高、 面积最大的泰( 山)

 沂( 蒙)

 山系巍然矗立在全省中部。

 有山就有水。

 水往低处流。

 因为泰沂山系居中,水便通过无数河道往北、 西、 南三面流淌。

 往北, 有孝妇河、 淄河、 弥河、 潍河等; 往西, 有大汶河、 泗河、 白马河、 薛河等;往南, 有沂河、 沭河等。

 这些流淌了 数亿年的河流, 造就了 北、西、 南三大片山麓平原。

 山麓平原与冲积平原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土层厚、 土质好, 地下水资源丰富。

 古人将海、 岱之间命名 为青州, 青州即绿州, 是林木繁盛、绿色覆盖的地带。

 这一带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生物繁衍, 为人类提供了 丰盛的采集和捕猎资源, 为农、 牧业提供了 有利的发展条件。

 山东东临大海, 而大海既是一道天然保护屏障, 也为人类在衣、 食、 渔、 盐和交通等方面提供了 便利。

 西部为黄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里, 极宜农、 牧。

 《史记· 货殖列传》 记载:

 “齐带山海,膏壤二千里, 宜桑麻”。

 远在四五十万年以前, 当北京猿人在周口 店一带点燃文明之火的时候, 东夷人的祖先沂源猿人也在鲁山的洞穴中出没, 面对群山树海, 开始了 走向文明的跋涉。

 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期, 在

 山东现在的地盘上, 东夷人逐渐形成了 两个文化中心。

 在泰山以北, 以今淄博为中心, 是爽鸠氏、 季荝、 有逢伯陵和蒲姑氏等活动的地域。

 泰山以南, 以今曲阜为中心, 是少昊、 蚩尤、 颛顼、后羿、 奄国等部落和方国的居地。

 这两个文化中心, 为周代分封齐、 鲁两个诸侯国奠定了 基础。

 后来成为 齐鲁的这块地方, 因为 最适合人类居住和繁衍生息, 文明起步比较早, 便成为众部族垂涎和激烈争夺的焦点。

 由此也带来民族的融合、 文化的融合, 为产生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创造了 条件。

  第二章

 齐鲁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

 中华文明的摇篮地, 目 前公认的有六块。

 它们是:

 泰山周围、华山周围、 四川盆地、 江汉平原、 长江下游、 辽西平原。

 其中泰山周围的海岱区( 以黄河下游及汶河、 沂河、 泗河、 沭河流域为主, 东及海、 南至江苏北部及淮北地区, 中心在泰山、 沂蒙山周围)

 是最早最大的一块。

 7000 年前的北辛文化, 5000 年前的大汶口 文化, 4000 年前的龙山文化等, 都是在泰山周围首次发掘,并以发掘地而命名 的。

 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 5000 年。

 其中记载最连贯、出土文物首尾相接的当数山东省。

 在这 5000 年当中, 前边 2000多年, 后边 2000 多年, 周代在中间, 历时 800 多年。

 在这样一

 个大框架下, 我们来看齐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是孕育期。

 主要指从远古时代至齐、 鲁立国。

 在这一时期内, 位于黄河下游的炎帝及其后裔创造的东夷文化与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及其后裔创造的黄帝文化相互冲撞、 交流、 融合, 孕育出更为先进的齐鲁文化。

 二是形成期:

 主要指自 齐、 鲁建国至春秋。

 随着西周建立,周文化逐渐传播到黄河下游地区。

 由于齐、 鲁两国建国方略、 人文环境、 地理条件的差异, 形成了 两个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齐文化和鲁文化。

 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 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 独特的道路逐步形成和完善。

 三是发展期:

 主要指战国、 秦汉时期, 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趋向统一, 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百家争鸣, 促进了 区域间文化交流,齐、 鲁两大文化日 益交融, 逐渐走上了 一体化道路。

 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齐鲁文化获得官方文化的支配地位, 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为了 从源头上说明齐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先要了 解一下北辛文化、 大汶口 文化、 龙山文化。

 (一)

 北辛文化。

 距今 7000 年前, 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

 古滕州地处平原与丘陵交接地带, 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是古代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良好地区。

 现在官桥镇薛河故道北辛村, 就是一个古代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1964 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发现了 这个古代社会遗址。

 这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

 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称为“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 北两侧一带, 包括了 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大部分地区。

 (二)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 文化渊源于北辛文化, 距今 5000年左右。

 因首先发现于泰山南麓( 距泰安市 60 华里)

 大汶口 而得名 。

 主要分布在山东泰山周围地区, 北濒渤海、 南抵苏皖、 西进河南。

 大汶口 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遗存之一, 以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

 (三)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距今 4000 年左右。

 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 。

 目 前, 在山东的寿光、 章丘、 邹平、 临淄、 阳谷、 五莲、 日 照等地都有城址发现。

 龙山文化与大汶口 文化有明显传承关系, 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大约在距今 5000 年到 4500 年之间, 新石器时代到了 晚期,青铜器时代正在孕育, 母系社会正在解体, 逐步转上父系社会。伴随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 人类呼唤文明, 便有三位开拓文明的巨人应运而生。

 一是伏羲, 又名 太皞( 昊), 古代东夷族著名首领, 是三皇之首。

 他的最大贡献是画八卦, 造书契, 结束了 古人类结绳记事和不辨东西南北、 不分春夏秋冬的历史, 指引 人们从蛮荒走向了 文明。

 二是炎帝, 又名 神农, 古代姜姓部落著名 首领, 是农业创始人。

 他发明了 耒耜, 教民农耕, 带领古人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定居生活。

 又尝草采药, 为人治病。

 三是黄帝, 号

 轩辕, 古代中原部落著名 首领, 是五帝之首。

 他统一了 上古诸方国部落, 成为天下共主, 又以种种发明解决了 人的衣、 食、 住、行问题, 还确立了 父系社会的伦理道德, 使中华文明进入了 新的时代。

 伏羲、 炎帝、 黄帝三位先哲是中华文明的开拓者, 分别被后人尊为天神、 地神、 人神。

 他们的活动和贡献, 相当多的是在山东。《潜夫论· 五德志》 称:“大人迹生雷泽, 华胥履之, 生伏羲。

 ”意思是伏羲的母亲华胥, 因在雷泽附近踩上了 巨大的脚印后而身怀有孕, 生下伏羲。

 古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巨野县境内。

 有关伏羲的遗迹遍布中原大地。

 山东单县、 邹县、 兖州、 泗水、 滕县、 微山等地都有伏羲陵、 伏羲庙(人祖庙) 或画卦石( 山)。

 现存的山东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 就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画像。

 史书记载, 炎帝、 黄帝也是山东人, 生于寿丘, 寿丘在鲁故城东门北,今曲阜东北八里( 一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

 炎帝、 黄帝战争和活动的中心地区在齐鲁, 并都曾在齐鲁建都, 也都封禅过泰山。后来, 炎帝后裔建立了 齐国, 黄帝后裔建立了 鲁国。

 中华文明 5000 年薪火相传, 源远流长。

 如果说, 伏羲、 炎帝、 黄帝是中华文明之源, 那么后来相继出现的尧、 舜、 禹便是中华文明之流。

 尧, 因封于唐, 故称唐尧, 又称陶唐氏, 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尧的品质和才智非凡绝伦。

 他协和万邦, 使大小部落和睦相处, 形成了 中原地区规模宏大的部落联盟。

 首次制

 定了 历法, 调整四季的关系, 指导人们按季节从事农业生产, 推动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

 他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 没有把帝位传给自 己的儿子丹朱, 而是禅位于舜。

 舜, 姚姓, 有虞氏, 名 重华, 史称虞舜。

 据说舜生于山东诸城一带, 在历山耕耘种植, 向子民们传授制陶、 耕耘、 渔猎技艺。历山就是现在济南市的千佛山, 也称舜山、 舜耕山, 直到今天济南还有舜祠、 舜井、 舜园等。

 舜帝的功绩主要有:

 一是按季节播植百谷, 开沟挖渠, 平治水土, 推动了 农业发展。

 二是公布了 刑法, 维护了 部落和社会的安宁。

 三是举贤任能, 知人善任, 开创了 政通人和的局面。

 《史记》 称:

 “天下明德, 皆自 虞帝始”。

 舜与尧一样, 在年老的时候, 把帝位禅让给了 威望最高的禹。

 禹, 又称大禹、 夏禹, 名 文命, 是鲧的儿子, 颛顼帝的孙子,黄帝的玄孙。

 据说, 禹的父亲鲧治水无功, 禹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开山、 疏河、 筑坝, 使天下的河川流向大海, 终于根治了 水患, 使百姓安居乐业。

 禹为了 巩固王朝统治, 把全国分为九州( 即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梁州、 雍州)

 进行管理。

 最后, 禹把帝位传给了 自 己的儿子启, 使禅让制终结,成为世袭王权时代的第一位君主, 也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杰出人物。

 尧、 舜、 禹之后, 便是夏、 商、 周。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 1600 年, 是史书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 今河南禹州)

 废除了 传统的部落“禅

 让” 制, 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共传 13 代, 16 王, 历时约 470 年, 后为商朝所灭。

 商朝约公元前 1675 年—前 1029 年,始于商汤, 终于商纣, 共传 17 代, 31 王, 历时约 640 年。

 因商朝定都在殷, 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 较大的发展, 并在文化、 青铜冶炼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

 夏、 商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周朝为公元前 1066—公元前 256 年, 共传 30 代, 37 王, 历时约 810 年。

 周朝又分西周、 东周。

 西周为公元前 1066—公元前771 年, 约 300 年, 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

 东周为公元前771 年—公元前 256 年, 约 500 多年。

 东周自 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共 294 年, 史称为“春秋时期”。

 自 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共 254 年, 称为“战国时期”。

 西周初年, 姜太公被封于齐, 以治理夷人; 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

 分封齐、 鲁, 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鲁文化演变。

 山东泰沂山系周围出现了 齐、 鲁、 邾、 曹、 滕、 莱、 莒、 纪等数十个诸侯国, 以齐、 鲁最大最强盛。

 春秋时期, 鲁国因保存了 完备的周礼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重镇。

 齐国则在齐桓公、 管仲主持下率先改革, 国力强盛,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成为著名 的春秋五霸之首。

 战国时期, 齐国又跻身于七雄( 秦、 楚、 齐、 燕、韩、 赵、 魏)

 行列。

 那时的齐国, 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 军事强大, 一度称雄于世。

 东方的齐国与同时期西方的希腊, 成为世界的两极。

  第三章

 齐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 都是历史的产物, 更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一位历史文化巨人都是时代思潮的代表, 既不可能割断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更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这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齐鲁文化脱胎于三种社会环境。

 (一)

 礼乐文化的广泛影响 齐鲁文化与西周文化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如果把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史分成前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两千多年) , 则可以说, 周公是前一个两千多年间礼乐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是后一个两千多年间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 而周公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创造者。

 礼乐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 它以“礼” 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 明贵贱, 辨等级, 正名 分, 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

篇五: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篇)沂蒙精神沂蒙精神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红嫂精神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群众工作不能忘,红嫂精神放光芒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

 x 月 x 日我参加了市局党性教育培训班,来到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接受了革命教育,对沂蒙红嫂有了深刻的认识。沂蒙红嫂是一个伟大的群体,他们跟党走,缝军衣、做军鞋、烙煎饼、救伤员、传情报、抬担架、送子送孙参军、培养革命后代,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

 军民鱼水一家亲,红嫂精神放光芒。在听到沂蒙母亲王换于救活奄奄一息的《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千方百计找回革命英烈陈若克母女的遗体时,我已是满眼含泪,被这样一位伟大的沂蒙母亲深深地感动。还有明德英、李桂芳、待振玉、梁怀玉等成千上万的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大姐。她们的感人事迹同样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是什么让沂蒙儿女坚定向党,同生共死,是军民鱼水情。看到我党的“满缸运动”、打扫庭院、减租减息、参加农活等群众工作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我们党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福利,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真正形成了军民鱼水一家亲。

 群众工作不能忘,红嫂精神代代传。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的诞生是我党群众工作的结果,是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和伟大的沂蒙儿女奉献精神结合产生的。在当今时代,我党的这种细致入微、切合实际的群众工作方法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我们是真心为群众谋幸福,让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代代相传,让红嫂精神永放光芒。

 发扬沂蒙精神 争做合格党员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在市局的统一安排下,为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党务干部党性锻炼,提升党务干部履职能力,推动学习教育深入开展,x 余名党务工作者赴沂蒙红色之旅。我通过边看边学议,增强了党性修养,特别是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洗礼。

 一、抗日烽火,燃遍沂蒙 沂蒙抗日根据地是我党领导创建的全国著名根据地之一,是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所在地,涵盖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鲁中、鲁南、滨海三大战略区,是联结华北和华中根据地的纽带。七七事变后,山东省委迅速恢复发展党组织,掀起抗日救国之高潮。

 二、军民一心,水乳交融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沂蒙军民患难与共、水乳交融,铸成了军民一心、兵民一家的铜墙铁壁。党和军队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得以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舍生忘死,破家支前,谱写出血

 肉相连的动人篇章。

 三、跟着共产党走,前途光明 跟着共产党走,是近一个世界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是华夏儿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共识。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翻身解放之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四、学习沂蒙精神,争做合格党员 通过本次学习教育,我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是深入贯彻党章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培养对党的深厚感情,能大公无私,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争做合格党员。二是做好本职工作。怀着“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牢牢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争做一名合格党员。三是以身作则,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勇挑重担,敢于承压,成为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模范,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把时间花在工作上,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和群众的信赖,争做合格党员。四是强调奉献意识。共产党员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勇于奉献,争做合格党员。

 弘扬沂蒙精神 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用鲜血与汗水,共同铸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10 月 10日至 13 日,我参加了市局组织的党务干部赴临沂参加党性教育活动,通过聆听专家辅导,现场接受教育,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加深了对沂蒙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增强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民务实清廉的信念。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铭记历史,抓住沂蒙精神之魂,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沂蒙精神的产生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没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爱民、民拥军的渔水情深,就不会有沂蒙精神的产生。回顾沂蒙历史,从抗日战争爆发,在长达 12 年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先烈为了祖国解放和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临沂共发生过大小战斗 28000 余次,当时沂蒙老区只有 420 万人,其中有 20 万人参军入伍,120 多万人参战支前,10 万先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一口饭,作军粮;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爱党爱军这一沂蒙精神之魂的真实写照。

 通过瞻仰革命先烈丰功伟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沂蒙精神的现实意义核心体现在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最可亲、人民最可爱、人民最可敬,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

 线,才能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

 二、正视现实,努力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各部门也明确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指导思想就是体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人民群众期盼作出积极回应,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发挥导向作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作风无小事,不良作风的蔓延,如不坚决纠正,就会使我们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改进作风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做到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的来信当家书。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不断地从党的群众路线中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实践中感受到温暖和实惠,从而像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那样,更加衷心地信任党、拥护党、热爱党。

 三、敢于担当,正确处理警民关系,以实干精神维护社会持续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落实民本思想,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对我们提出的意见,提出的要求,诚恳接受,查漏补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尊重人民群众,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最大限度避免语言冲撞;处理矛盾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将心比心,以真心换真诚、以真心换真情、以真心换民心。

 弘扬沂蒙精神,既要看作风转变,更要有具体行动。作为一名人民卫士,新时期就要守土有责,敢于担当,真抓实干。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

 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要强化党性修养,牢记宗旨,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要树立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负责,勇于开拓。

 传承沂蒙精神 增强责任担当 ——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x 月 x 日中共 xx 集团党委在沂蒙精神诞生地沂南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传承沂蒙精神 增强责任担当”学党史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传承、感悟沂蒙精神。期间,先后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展厅、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等。xx 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冰同志的作开班动员讲话,并认真聆听了中共沂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袁桂海的专题讲座。学习班采用集体学习研讨与沉浸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显著,受益匪浅,深有体会。

 一、传承沂蒙精神、永远跟党走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沂蒙精神是历经革命战争洗礼,在革命战争中锻造出来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一股凝聚人心,汇集激情,推进中国革命进程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学习期间,通过实地看,认真听,亲身感受,备受启迪和鼓舞。重温了那段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追溯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感受到了老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支援革命斗争的伟大情怀。在革命老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雄楷模,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和光辉事迹表达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

 厚爱。深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倍加珍惜,要向革命先烈和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学习他们对党无限忠诚,学习他们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对此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坚定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沂蒙精神同样也是今天我们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将引领和鼓舞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学习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党性教育力量的伟大,再一次亲临齐鲁大地感悟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再一次被沂蒙精神洗礼,灵魂又一次得以净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

 二、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要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摆在首位,要加强理论学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上的成熟来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同时做到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才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走在改革发展时代的前列。

 三、守规矩、讲政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

 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严守党的纪律、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勤政廉洁。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生活观、金钱观,增强党性修养,真正做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合格的领导干部。以开阔的胸襟、端正的心态正确对待荣辱得失,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态势下,不论是做人做事做官,都要心存敬畏、头脑清醒,永走正道。要保持敬畏法纪的作风。党员干部要敬畏权力、敬畏党纪、敬畏法律,自觉养成守法律、守规矩、守纪律的习惯。要保持严守底线的作风。同时,也要自觉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克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倾向,真正做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不断提升自己作为。作风决定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要守规矩、讲政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奉献担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经济日益繁荣、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依然离不开沂蒙精神,在工作中要吃苦耐劳精神,更要有大局观念。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中,坚持党和人民的事业方向,始终积极主动地为党工作。

 甘愿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在工作上发扬沂蒙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提高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通过此次学党史教育活动,让我感慨颇多, 收获颇丰。深知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了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继承 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把沂蒙精神化为对工作的动力,把满腔的忠诚和精力用到党的干事创业中,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弘扬沂蒙精神 强化宗旨意识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

 x 月 x 日至 x 日,我参加了县局的党性教育培训, 走进沂蒙老区,感受沂蒙精神,自己的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党性觉悟得到进一步锤炼。

 x 月 x 日下午,参观了青岛党史纪念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谁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面对党旗,再一次举起自己的右手,庄严的向党组织宣誓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入党誓词的十二句话,句句千钧,对我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

 x 月 x 日下午,...

篇六: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17 年学习贯彻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3 篇 2017 年学习贯彻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一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勾画了今后五年山东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大发展大变革的宏伟蓝图,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新提法、新亮点。其中,有关文化山东、文化高峰、文化小康的论述,更是令人心潮澎湃,激发起 9900 多万山东儿女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

 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的感染、促进、催化作用,区别于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其独特魅力和雄浑力量已被历史反复证明。文化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在文化上实现了小康,才能自豪地回答说,我们真正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建设文化小康,是考量执政者政治智慧和政治担当的试金石。

 建设文化小康,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全神贯注、拿捏有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这些要求就像钉钉子,需要力量和巧劲,还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不偏不虚,日有

 所进,终可功成。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无一不需要埋头苦干、久久为功,都需要用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地坚持下去。

 建设文化小康,不能一劳永逸,需要担当精神。在有的地方,文化建设一度成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代名词,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真正的文化小康,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必须集中民智民力,必须整合全社会力量,更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努力建设道德文化首善之区。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开放的理念、博大的胸襟。

 建设文化小康,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创新精神。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厚植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土壤,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培育先锋文化,努力传播当地好声音。文化创新的魅力,贵在特色。要善于挖掘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实社会融合互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此的创新才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和生命力。山东的文化禀赋是非常深厚而且富有特质的,山东人的崇善尚义、勤劳质朴在全国各地都有良好的口碑,我们应当自豪、自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道德文化首善

 之区,正是紧密结合了山东的实际,抓住了山东文化建设的灵魂,由此发出了文化小康建设的最强音。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小康,其功能和作用不可忽视,意义和影响不容小觑。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敢做善成的勇气、扎实严谨的作风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则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2017 年学习贯彻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二 每当历史的轨道步入转弯期,引航的意义愈加明朗,分秒的时光便愈加弥足珍惜。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备受关注的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提纲挈领、答疑解惑、谋篇布局,为全省今后五年的发展奠定了总的基调与方针。

 打造党员干部青山绿水的政治风气是引领发展之本。强人者必先自强、律人者必先自律。在发展节奏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呈现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党员干部作为引领之先锋,如果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与信仰出现动摇、知识结构陈旧、工作方式保守,将会使一地在千帆竞发的时代处于被动境地。

 要藉于山东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革命传统优势,将党员干部锻造成为势头强劲的龙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广博深厚的齐鲁文化为沃土,培植干部的视野与胸襟;以前沿专业知识与最新科研成果为养料,武装干部的储备和资本;以灵活机动和国际化的宽广思维,激活干部处理复杂多变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打造由内而外敢于担当公道正派的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青山绿水的政治环境。实现我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基业长青。

 强化前沿引领定位,勇做各项事业的开拓者和排头兵。须认识到,沿海区位是我们独特的天然优势,总书记的嘱托更为我们发展前沿的定位装上了引擎。然而,达成这一愿景的路程异常艰辛: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中,将面对落后产能淘汰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生态山东的建设中,将面对经济与环境、发展与速度如何取舍与平衡;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将面临着贫困地区群众习惯思路改变困难、如何实现精准造血式扶贫的问题我们的担子并不轻松,任务紧迫而艰巨。

 如果说蓝黄战略这一国家级战略是山东享有的政策福利,那么一带一路则为改善沿海产业的相似布局,实现半岛经济新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实现走在前列,需要我们以上述发展局势为契机,增强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让更多优秀的山东企业走出去。

 面对建新与除旧、效益与生态的种种考验时,我们更应当大胆践行创意和智慧、观念与方法的更新,破解前进路上的重重难题。还要将齐鲁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充实与拓展,以生动有趣山东故事,增添齐鲁文化之魅力,吸引各方友人关注山东,驻足齐鲁,为开放格局注入新活力。

 虽难关之艰险,任务之重重,共产党人应以气吞山河之气魄审视全局。今后五年,我们要做到开放与初心意识兼具、自信与危机观念并存。过去五年的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这是一个百舸争流逆水行舟的时代,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不断抢占发展的先机与优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对于我们这样从战争年代的炮与火、生与死的关口一路走来,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党,相信千锤百炼的重重考验终将铸成我们奋勇争先之身;而淬火成钢的历练则使得我们的意志如铁一般的坚硬。

 值此省十一届党代会召开之际,让我们广泛听取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凝神聚力,上下一心,为今后五年的发展提纲振领、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

 2017 年学习贯彻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

 这次大会,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这次党代会,对于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推动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加快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五年,是山东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省上下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聚焦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总要求,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顺利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生态山东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成就辉煌,五年启示深刻。回顾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山东工作,必须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始终如

 一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定不移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取得干事创业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这些体会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导今后工作的重要原则,一定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

 往日可鉴,当下可为,未来可期。今后五年,我国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突破口,携手同心,奋力拼搏,勇于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全面小康前景在望,宏伟目标催人奋进。我们深信,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们,一定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昂的精神状态、科学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这次党代会开成凝心聚力的大会、团结奋进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风清气正的大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篇七: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上)口张友谊齐鲁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于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它的主要方面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厚德载物的仁道精神、聪明睿智的创造精神、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内圣外王的人格精神、中庸和谐的和合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德行天下的义礼精神等。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刚健自强、奋斗不息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齐鲁文化精神的深层次内容。齐鲁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与这样一种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周易》乾卦中有一句话,能较好地彰显出齐鲁文化的这种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行特点比喻人们顽强奋进、刚健自强的精神。这种自强精神从齐鲁文化诞生起,就与齐鲁文化融在一起,它表现在齐鲁文化的方方面面。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姜太公、管仲、晏婴、孔子、孙子、墨子、孟子等,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都表现出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齐鲁文化形成初期就已经深深地融化在齐鲁文化之中。管仲不苟私名,以国家大业为重,奋发图强,辅佐桓公成就霸业。据《管子·大匡》记载,桓公即位伊始,向管仲咨询国家长治40圜豳臣困久安的方略。管仲根据当时王室衰微、戎狄侵陵、天下大乱的形势,向桓公指出,齐国如不努力图强争霸,就不可能自立,更谈不上安定,只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甚至被异族灭亡。他说:“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桓公对图强争霸信心不足,欲少安即止。管仲再三力谏,并以辞职作为敦促激励桓公的方法,终于使其接受了图霸战略方针:内修政务,锐意改革,外结诸侯,取信于民等。正是在这种奋发图强精神的鼓舞下,齐国国富兵强,建立霸业。鲁文化虽然趋向于保守,但也呈现出一种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特质。孔子就倡导入世,认为要对社会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急切地想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治理国家,为社稷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游走,到处宣传自己的学说。仕途受挫,遭遇冷眼和奚落,狼狈的样子被人讥为“丧家之犬”,但他从不灰心失意。他对劝阻的人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之所以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就是因为天下混乱,如果天下太平了,也就用不着想方设法去改变世道了。这也正说明孔子不能忘怀世事,他心里放不下这个尘世纷扰的社会,还想着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出来。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自信。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积极谋求出世,这是他积极向上的表现。在他50多岁的时候,担任了鲁国的中都宰,只干到一年就颇有成绩,其他各国都想到鲁国来取万方数据

 经,学习孔子的治理方法。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寇,主管司法。但这样的机会对孔子来说不是很多,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孔子的仁政学说相对来说追求长远的利益,在统治者眼里显得迂阔而不实用。他们欣赏孑L子的人品学问但却不想真正运用它,所以孔子经常处于一种寻寻觅觅、栖栖惶惶的状态。他曾形象地说自己“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发出怀才不遇之感慨。然而,他并不因此就颓废消沉,一蹶不振。他跟人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政治行不通,他便转而开办学校教授学生,在他门下出现一大批出色的人才。他晚年投入大量精力整理古籍,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重“刚”,把“刚”作为仁的德目之一,积极进取,“为之不厌”,“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的这些思想,在《易传》中有所发展。《彖传》提出“刚健”观念,对刚健精神赞扬有加:“刚健而文明”,“刚健笃实辉光”。孑L子的这种精神对儒家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齐鲁文化又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因而对齐鲁文化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二、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也是齐鲁文化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凝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力量之所在。齐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它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齐鲁文化中的爱国精神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崇尚气节。气节指的是志气和节操,说的是为坚持正义和真理,宁死不向邪恶屈服的品质。所有气节之中,最为重要的气节是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它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齐鲁文化形成之初,齐国、鲁国的仁人志士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思想和行为铸就了齐鲁文化尚气节的爱国主义精神。儒家崇尚气节的精神尤为突出。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豪言,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壮语。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穷于宋、困于郑、呃于陈蔡之间。《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不畏艰难困苦的事迹:“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他面对困境而不畏难,继续弹琴唱歌,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齐鲁文化精神中的爱国主义还表现在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孔子为代表的鲁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重宗法重血缘重亲情,同时又将这种家族之情扩展到他人、君主、国家,以孝悌之心爱人、忠君、报国。孝忠一致,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大。孝敬父母尊敬兄弟的人对于国家也会尽忠。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以国为家,爱国如家,舍小家为大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以天下为己任,以一己之私利为耻。“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在孔子看来,管子有宏伟的抱负,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了成就个人一己的名声。管子对齐国乃至中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管子的爱国主义是深层次的,他成就的是民族国家的大节,因而这种精神受到赞扬并融人到齐鲁文化之中。在危难之际,不畏强暴,以维护国家尊严与安全为崇高使命。齐相晏子,出使楚国,面对不尊敬的言辞与行为,机智灵活,反唇相讥,不辱君命,维护了自我与国家的尊严,赢得了对方的尊重。鲁国的小民曹刿,在强敌压境,国家危亡的关头,毛遂自荐,挺身而出,沉着应战,一鼓作气,战胜敌人。齐军事家孙膑出奇制胜,败魏于桂陵、马陵,保卫了齐国。鲁国子贡不辱使命,创造“一出而存鲁,灭吴,弱齐,强晋而霸越”的奇迹。墨子日夜奔走,宣传他的“兼爱”、“非攻”的主张,消弭战争,体现了爱国爱民的情怀。齐鲁文化中充满着忧国忧民,勇于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这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学者、政治家时刻将国家、民族放在心上,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出谋划策,殚精竭虑,无私奉献。这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孟子将爱民与爱国联系起来,认为得天下在得民心,失天下在失民心,如果想拥有国家,必须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就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与百姓同乐”。因为“君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说:“庖万方数据

 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在孟子看来,统治者饫甘餍肥,老百姓却连基本的生活保证都没有,这叫什么父母官呢?进而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仁者无敌。”对人民行施仁政,那么国家就强大无比。鉴于当时统治者不知体恤人民的现实情况,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强烈的责任心,担当起救国救民、变革社会的重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然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把国家的荣辱兴衰系于一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孟子非常注重气节,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认为这种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表现出他推行王道主义、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的气慨。总之,齐鲁文化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形式是多样的,尤其是那种崇尚气节、“养浩然之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使这种爱国主义又增添了几分色彩。齐鲁文化的这一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对中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三、厚德载物的仁道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易传》中对“坤”卦的解释,认为君子应像大地那样具有宽厚包容的品格。在齐鲁文化精神中,包含着丰富的厚德载物的仁道精神。这种精神后来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结构。厚德载物的基本内涵是宽厚仁道,包容万物。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这种思想,它表征的是君子的一种美德。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本质是爱人。这就是他的仁爱思想的集中表现。“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对人以爱,是仁的基本要求。这种对人的怜悯、关爱,正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同时,他对人类也怀有强烈的仁爱之心。在《中庸》一篇中,他说:“仁者,人也。”孔子家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就决定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道文化。这种人道文化关心人,把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人与人42圜晤匮圃之间的关系,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孔子对人性充满希望,相信人心中潜在的求善求美的本能,只要对这种本能的东西加以引导,即可使它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孔子将人看得很高,将人放在一个高贵的位置上看待。既然如此,他主张统治阶级要施仁政,要求统治者治国以礼、以德,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起到表率、榜样的作用。统治者以下的人也要修身养性,各安其分,依礼而行。这样,就可以做到上贤下良,人人都养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这样就不用光靠硬性的法律来约束,就可以不用残酷的杀戮来维护统治了,就是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整个社会便会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君仁臣直、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兄弟和睦、朋友有信。孔子理想中的社会就是这样的一幅画面。进而,孔子在政治实践中推崇为政以德。他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德政思想,明确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不仅是他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他衡量执政的实际效果的重要标准。他的这一指导思想由孟子等人进一步继承和完善,成为鲁国一以贯之的传统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也成为鲁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标志。为政以德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统治者对老百姓要实施德政、仁政,而不是严刑峻法。统治者要爱民,关心民生疾苦,重视人民的力量。统治者与老百姓的关系是一种舟水关系。《荀子》中曾经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言论:“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他认为,统治者要爱护人民,注意改善与人民的关系。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后果就有可能像水把船打翻一样。孟子在这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得天下之道在得民。孟子认为,统治者要首先保证让人民吃饱穿暖,使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从精神上从人格上尊重他们,将他们视为具有独立意志与尊严的人,平等地对待他们。“君行仁政”,则“民亲其上。”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二,统治者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正无私,一身正气。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为,自己身正是为政的前提,否则政令就难以畅通。同时,作万方数据

 为统治者,还要心胸豁达,宽容大度,磊落坦荡,有君子之风。“人不知而不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孔子认为,要尊重他人,体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他进一步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对统治者来说,就是要考虑百姓的感受与需要,体谅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发号施令,随心所欲。厚德载物的另一方面的内涵是开放宽容、兼容并包。“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胸怀应该像大海一样,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种宽厚、包容的精神是事物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这就是齐鲁文化精神特点的显著表现。齐国学术思想中开放性的特点就突出地说明了这一点。齐国的学术思想在发展中,广泛地吸收了当时社会上各派的思想,不仅有道、法、墨、阴阳、儒家,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等思想,呈现出兼收并蓄、开放宽容的繁盛的局面。当时在齐国的首都临淄建立的稷下学宫,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宽容的品格。稷下学宫的建立和发展,表现出几大特点:一是流派众多、百家汇聚。其中既有来自三晋文化圈的法家,还有来自楚文化圈的道家,来自鲁文化圈的儒家,来自燕齐文化圈的阴阳家,来自宋国一带的墨家,就连农家、小说家等影响较小的学派也都在学宫内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名家荟萃、群星闪烁。在稷下学宫里,有作为齐文化代表的邹衍、淳于髡、田骈、尹文、接子、鲁仲连等,也有作为邹鲁文化代表的孟轲,作为楚文化代表的环渊,还有融齐、鲁、荆楚、晋文化于一家的集大成者苟子。这些大家汇聚稷下,使稷下学宫达到了鼎盛时期。三是思想多元,自由争鸣。据史书记载,在稷下学宫定期举行的集会上,持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着一些重大的问题展开争辩。在这样的争辩中,许多宝贵的学术理论应运而生。也正是...

篇八: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word 可直接编辑 (精选 6 篇)2021 年沂蒙精神心得体会范文模板党史学习教育

 传承沂蒙精神 增强责任担当 ——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x 月 x 日中共 xx 集团党委在沂蒙精神诞生地沂南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传承沂蒙精神 增强责任担当”学党史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传承、感悟沂蒙精神。期间,先后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展厅、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等。xx 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冰同志的作开班动员讲话,并认真聆听了中共沂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袁桂海的专题讲座。学习班采用集体学习研讨与沉浸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显著,受益匪浅,深有体会。

 一、传承沂蒙精神、永远跟党走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沂蒙精神是历经革命战争洗礼,在革命战争中锻造出来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一股凝聚人心,汇集激情,推进中国革命进程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学习期间,通过实地看,认真听,亲身感受,备受启迪和鼓舞。重温了那段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追溯了老一辈

 革命家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感受到了老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支援革命斗争的伟大情怀。在革命老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雄楷模,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和光辉事迹表达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厚爱。深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倍加珍惜,要向革命先烈和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学习他们对党无限忠诚,学习他们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对此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坚定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沂蒙精神同样也是今天我们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将引领和鼓舞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学习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党性教育力量的伟大,再一次亲临齐鲁大地感悟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再一次被沂蒙精神洗礼,灵魂又一次得以净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

 二、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要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摆在首位,要加强理论学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上的成熟来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同时做到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

 才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走在改革发展时代的前列。

 三、守规矩、讲政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严守党的纪律、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勤政廉洁。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生活观、金钱观,增强党性修养,真正做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合格的领导干部。以开阔的胸襟、端正的心态正确对待荣辱得失,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态势下,不论是做人做事做官,都要心存敬畏、头脑清醒,永走正道。要保持敬畏法纪的作风。党员干部要敬畏权力、敬畏党纪、敬畏法律,自觉养成守法律、守规矩、守纪律的习惯。要保持严守底线的作风。同时,也要自觉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克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倾向,真正做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不断提升自己作为。作风决定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要守规矩、讲政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奉献担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

 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经济日益繁荣、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依然离不开沂蒙精神,在工作中要吃苦耐劳精神,更要有大局观念。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中,坚持党和人民的事业方向,始终积极主动地为党工作。甘愿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在工作上发扬沂蒙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提高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通过此次学党史教育活动,让我感慨颇多, 收获颇丰。深知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了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继承 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把沂蒙精神化为对工作的动力,把满腔的忠诚和精力用到党的干事创业中,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群众工作不能忘,红嫂精神放光芒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x 月 x 日我参加了市局党性教育培训班,来到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接受了革命教育,对沂蒙红嫂有了深刻的认识。沂蒙红嫂是一个伟大的群体,他们跟党走,缝军衣、做军鞋、烙煎饼、救伤员、传情报、抬担架、送子送孙参军、培养革命后代,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

 军民鱼水一家亲,红嫂精神放光芒。在听到沂蒙母亲王换于救活奄奄一息的《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千方百计找回革命英烈陈若克母女的遗体时,我已是满眼含泪,被这样一位伟大的沂蒙母亲深深地感动。还有明德英、李桂芳、待振玉、梁怀玉等成千上万的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大姐。她们的感人事迹同样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是什么让沂蒙儿女坚定向党,同生共死,是军民鱼水情。看到我党的“满缸运动”、打扫庭院、减租减息、参加农活等群众工作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我们党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福利,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真正形成了军民鱼水一家亲。

 群众工作不能忘,红嫂精神代代传。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的诞生是我党群众工作的结果,是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和伟大的沂

 蒙儿女奉献精神结合产生的。在当今时代,我党的这种细致入微、切合实际的群众工作方法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我们是真心为群众谋幸福,让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代代相传,让红嫂精神永放光芒。

 发扬沂蒙精神 争做合格党员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在市局的统一安排下,为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党务干部党性锻炼,提升党务干部履职能力,推动学习教育深入开展,x 余名党务工作者赴沂蒙红色之旅。我通过边看边学议,增强了党性修养,特别是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洗礼。

 一、抗日烽火,燃遍沂蒙 沂蒙抗日根据地是我党领导创建的全国著名根据地之一,是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所在地,涵盖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鲁中、鲁南、滨海三大战略区,是联结华北和华中根据地的纽带。七七事变后,山东省委迅速恢复发展党组织,掀起抗日救国之高潮。

 二、军民一心,水乳交融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沂蒙军民患难与共、水乳交融,铸成了军民一心、兵民一家的铜墙铁壁。党和军队为了广大人民群

 众得以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舍生忘死,破家支前,谱写出血肉相连的动人篇章。

 三、跟着共产党走,前途光明 跟着共产党走,是近一个世界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是华夏儿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共识。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翻身解放之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四、学习沂蒙精神,争做合格党员 通过本次学习教育,我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是深入贯彻党章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培养对党的深厚感情,能大公无私,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争做合格党员。二是做好本职工作。怀着“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牢牢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争做一名合格党员。三是以身作则,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勇挑重担,敢于承压,成为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模范,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把时间花在工作上,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和群众的信赖,争做合格党员。四是强调奉献意识。共产党员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勇于奉献,争做合格党员。

  弘扬沂蒙精神 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用鲜血与汗水,共同铸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10 月 10 日至 13 日,我参加了市局组织的党务干部赴临沂参加党性教育活动,通过聆听专家辅导,现场接受教育,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加深了对沂蒙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增强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民务实清廉的信念。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铭记历史,抓住沂蒙精神之魂,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沂蒙精神的产生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没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爱民、民拥军的渔水情深,就不会有沂蒙精神的产生。回顾沂蒙历史,从抗日战争爆发,在长达 12 年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先烈为了祖国解放和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临沂共发生过大小战斗 28000 余次,当时沂蒙老

 区只有 420 万人,其中有 20 万人参军入伍,120 多万人参战支前,10 万先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一口饭,作军粮;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爱党爱军这一沂蒙精神之魂的真实写照。

 通过瞻仰革命先烈丰功伟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沂蒙精神的现实意义核心体现在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最可亲、人民最可爱、人民最可敬,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

 二、正视现实,努力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各部门也明确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指导思想就是体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人民群众期盼作出积极回应,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发挥导向作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作风无小事,不良作风的蔓延,如不坚决纠正,就会使我们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改进作风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做到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的来信当家书。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不断地从党的群众路线中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的实践中感受到温暖和实惠,从而像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那样,更加衷心地信任党、拥护党、热爱党。

 三、敢于担当,正确处理警民关系,以实干精神维护社会持续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落实民本思想,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对我们提出的意见,提出的要求,诚恳接受,查漏补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尊重人民群众,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最大限度避免语言冲撞;处理矛盾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将心比心,以真心换真诚、以真心换真情、以真心换民心。

 弘扬沂蒙精神,既要看作风转变,更要有具体行动。作为一名人民卫士,新时期就要守土有责,敢于担当,真抓实干。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要强化党性修养,牢记宗旨,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要树立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负责,勇于开拓。

 弘扬沂蒙精神 强化宗旨意识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

 x 月 x 日至 x 日,我参加了县局的党性教育培训, 走进沂蒙老区,感受沂蒙精神,自己的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党性觉悟得到进一步锤炼。

 x 月 x 日下午,参观了青岛党史纪念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谁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面对党旗,再一次举起自己的右手,庄严的向党组织宣誓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入党誓词的十二句话,句句千钧,对我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

 x 月 x 日下午,参观了蒙阴县孟良崮战...

推荐访问:齐鲁文化心得体会1000 齐鲁 心得体会 文化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