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4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 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和精神,大家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感慨?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仅供参阅!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1】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
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 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 56 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 23 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 40 年时间写下了 1000 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
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3】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
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二: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合集 5 5 篇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1】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
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 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 56 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 23 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 40年时间写下了 1000 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3】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
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4】
一、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纵观古今,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文脉延续几千年而从未断裂的文明共同体;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超大规模的多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这也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最大的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这句话为我们辩证认识“一体”和“多元”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意义上的加总,还应具备函数意义上的统合性特征。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处于高层;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支流,共同汇集于高层次的中华民族的秩序之中,高层与基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多民族的差异性是包涵在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价值之内的。同时,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并不意味着消灭差异、否认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华民族是包容一体、交融一体、多样一体、海纳百川的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不仅包含着 56 个民族单元,
而且还包容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人民个体。应以开放的心态包容文明的差异,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念内涵,才能切实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搞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治理。
二、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战略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国无魂不立,族无魂不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智慧和力量。
刚刚闭幕不久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决定》中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充分体现了党在新时代赋予了民族工作的新内涵和新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 56 个民族共同的梦。只有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汇聚起新时代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因此,要不断创新公共治理的政策措施,消除各民族交流交往障碍,拓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通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
这一点体现在我们高校工作中,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各族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彼此相互沟通,加深了解、增进感情。通过扎实推进“双语”教育,让更
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里进行交往交流交融。交融并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流交往交融,让各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四、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担当责任,忠诚奉献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开创地,内蒙古开创并成功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道路,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推进了内蒙古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高度赞誉,并充满期待。他到中央工作后,先后 3 次来内蒙古考察调研。2019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中再次强调,内蒙古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这句话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三大期望:民族团结、守卫边疆、共创美好生活。
作为工作、生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
篇三: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 篇 老师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1 通过这次全市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的学习,我收获很多,要始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民族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认真总结学习,切实将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坚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形成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平等团结
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此我积极主动做政策的宣传者,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困难,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坚持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
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四、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民族团结,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民族情感有时是超越物质利益的,思想意识同样重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提出的“三个必须进一步”的重要批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它是以全中国为实施范围的一部国家语言法典,尤其是在我们这样少数民族地区更要认真贯彻落实其中各项规定,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我县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中,我将已学习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中提出的“三个必须进一步”批示精神,为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安保工作的重大胜利作出贡献。
坚持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师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 通过三天的学习,自己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认真聆听了朱书记、为民部长及赵丽华老师的讲解,使自己在思想深处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和震撼。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向各位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特别强调: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自觉来自于思想上的自觉。
这次教材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在民族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而这一偏差出现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和认识把握和理解的不够。但一个智慧和优秀的民族在某种意义上其智慧和优秀就体现在其纠错能力上。因此,纠正这种偏差,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好地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地凝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就必须从根本上依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并且只有真正的对这一伟大的思想学深悟透,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系、“统一”和“自治”的关系。
这一关系逻辑的体现在:“同”是 “必须同”,“异”是“可以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必须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
只有在思想观念和理论起点上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从认识自觉到行动自觉,才能实现把理论自觉真正转化为政治自觉。
二、从“三个离不开”到“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中国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引导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上大学时学的《民族理论》一课,“三个离不开”到现在一直记忆犹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是当时很重要的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离不开”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今天,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也应与时俱进。“五个认同”在今天这个时代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作为中华儿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无论哪一个民族,都必须要有“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我们知道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
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一种精神和思想的东西,而“五个认同”为此提供了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为此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必须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团结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
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如费孝通先生在看待民族关系时所推崇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纽带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今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思想 通过在本次培训班的认真学习,特别是对总书记 2019 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讲话的学习,我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
认识。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总书记运用大量的史实阐述的:“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共同体、是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祖国观和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老师,同时又是一名学院的党务工作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时把爱国主义、爱我中华的种子拨入年轻学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四: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教师 1 20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多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至关重要。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对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推动西藏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实践充分证明,西藏工作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维护西藏和谐稳定、实现西藏繁荣进步。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主要体现为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着眼全局,
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坚决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夯实西藏长治久安的根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雪域高原,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
运共同体,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
党员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
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要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筑牢生命线。质量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高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人要素和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效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以“四个相统一”为培养
“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名家大师”进行实践指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三传播”“三塑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进一步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
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要倡导嵌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应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实行混合编班、小班教学,深化分级、分层、分段培养,重点做好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要倡导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应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要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应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既要在学校内部按照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基,又要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要完善协同性机制,培育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征的“家校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多彩的大课堂,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应健全家校、校社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全链条,凝聚育人合力,坚决杜绝家庭教育、社会养成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党员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中国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就处于一个由于广袤地域导致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混居形式共生发展的状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人作为这样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时间考验而不朽,并不仅仅是依靠坚韧卓绝的智慧及忍受苦难的决心,更多还是依靠溶于骨血中对各民族间的包容与团结。伴随历史上一次次朝代的更迭,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才成就了一次次文化的繁荣与突破,才能在战与
火的淬炼下形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隐忍而不失风骨的独特存在,并让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一次又一次力证了中华民族长存于历史之林的必然性,其底气来源于这历史长河中一步步溶于骨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以历史的延续性,承托了相同语言、地缘、文化及心理状态等要素,并以此来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框架,纵深层面依托悠久历史所拥有的意识视野,从民族到国家到全世界的共同体格局的展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努力改善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
推荐访问: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共同体 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