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

发布时间:2023-04-21 09:50:06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02020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四新” 摘摘 要要: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着与现代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

篇一: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0 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 “ 四新 ”

 摘 摘

  要 要: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着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未来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非常及时的。解读初中物理新课标,有感它的“四新”:就是“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及“新要求”。本文旨在和广大同行共同重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共同感受它的新特点,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程标准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二是,严谨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三是,严格的学科体系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 新理念 ” -- 全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1)什么是“学科本位” ?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

 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新课标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新课标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新课标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2)怎样做到“突破学科本位”

 ?新课标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要求:第一,在情感和态度上(情感体验),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已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比如: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后会怎样?用放大镜看指纹后再看窗外的物体,思考用放大镜物

 体总是放大的吗?用开水把杯子烫热后立即扣在气球上。第二,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上(价值观体验),能认识到科学(物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的发展能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科学(物理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又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因素,要积极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就要有相当高的科学素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想像和猜测是科学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人从水里出来 为什么感到冷?望远镜为什么能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第三,重视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新课标强调这样的思想,即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同样重要。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新课标不但重视科学原理的学习,而且将对技术层次的问题规定了要求。新课标还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即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受到技术发展的推动或制约。新课标强调了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给为类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鼓励学生对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思考。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

 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新课标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例如能量的概念可以贯穿始终,通过能的转移和转化认识功,而过去却是先定义功,为什么是这样定义,不知道因为这是规定,现在是先学习能,再从能的变化来定义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 对螺线管的磁场没有终结性要求(右手螺线定则则不作要求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做综合性题要求; 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不是“焦耳定律”); “电压”要求不高。

 扩大知识面,求广不求深,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眼镜的度数;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光年、天文数字);双耳效应和立体声;时间放大镜。许多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估算火车、飞机从上海到北京要多长时间;讨论用于望远镜的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为什么不能相等;节能日光灯是否节能。

 4. 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 STS 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

 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新课标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科渗透,如耳、眼;动物罗盘;牵牛花的茎;电鳐发电;蛙的叫声、蝉鸣、蝉的口器。注重新科技知识。纳米科学技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内燃机;网络通信;磁悬浮列车等。

 新课标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 新课程的学生实验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 突出表现在:

 第一, 更加重视利用身边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实验;

 第二, 更加重视“非学科”的通用的实践能力。这里提到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照规范进行物理学的科学实验的能力。如仪器的正

 确使用、用图象作图法找出实验数据中的关系、按照规范化步骤进行的实验……这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另一类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中、产业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如阅读说明书和尝试性操作、学习使用电器和仪器的能力、用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路线发现并排除自行车或家庭供水供电系统故障……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新课程在重视第一类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强调第二类型的实践能力。

 第三, 注重学生对设计思想的理解,不要求背诵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天平的教学,不再要求背诵具体的步骤,增加了许多“怎么办?”、“为什么?”具体设计是:第一步,熟记几条强制性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几个问题:天平怎样才能放置水平?怎样使横梁平衡?游码做什么用的?增减砝码的顺序是先大还是小?第三步,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 第四, 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过去大在增加了。新课程中学生动手实验内容大大增加了,几乎每节课学生都要“做实验”的!

 二. “ 新思路 ” -- 多视角地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1. 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物理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设计,它包含了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在内的教学流程图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合理指导相结合的学生工作纸。

 2. 新的作业设计

 新课程作业设计包含了开放性作业的系列化结构;自主收集信息回答问题系列;调查系列;科学作文系列;动手实践系列;因特网系列。

 3. 新的考试题型设计 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比如:

 第一, 考察观察能力:某微型灯泡,它没有反光罩,但光却集中,它与普通灯泡有很大区别。试观察它的结构特点,并照亮一个目标,观察它的发光特点。

 第二, 考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园艺家为什么失败?”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猜想,植物叶子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的缘故吧。于是他将温室的四周都安装上了绿色的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的更好,可是他却失败了。这是由于他不懂得物体的颜色构成所致。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叶子呈现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绿色光,也说明绿色光正是植物所不喜爱的或者说是对植物生长无用的。显然,只给植物照射绿色光,植物就会因缺少其它色光而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请学生回答:一,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光?二,请你分析,红花会反射什么色光?它喜欢什么颜色光?三,文中提到:“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文中有没有提到或暗示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果有,请在文中标示出来,并概括出结论。

 第三, 考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凸透镜中心距桌面约高 6cm,光屏中心距桌面也约 6cm 左右。此时老师拿来一支新的长蜡烛便切成两断,只把其一断插在烛台上做实验,你觉得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其中的道理。

 第四, 另外还有考察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及考察没有学过的内容的能力等等。

 三. “ 新评价 ” -- 体现了全新的科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淡化校内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学生能力倾向不同,不压制有特长的学生,不让某方面能力差的学生勉为其难,不削长补短。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改革单纯注重知识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纳入评价范围。注意把探究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 性评价。提倡“档案式评价”、“表现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已的成长。档案式评价可以收集很多内容,如单元学习记录卡;表现性评价记录;创造性作业(小论文、小设计、照片等);重要的独立性实验的记录;书面测验成绩和评语;学习中的出色表现等。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二是,重视体现个体差异;三是,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表现性评价是过程评价的方法之一,表

 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体验和探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表现性评...

篇二: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xxx 二中

 XXXXX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 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衡量我们的教学优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看一个标志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 老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 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

 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 满堂问、 满堂看、 满堂转、 老师讲学生听、 师问生答、 老师演示学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独立思考、 自学、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倡导自主学习和学科研究, 强调理解科学过程和自我探究科学知识. 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的联系.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

 所接受, 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已在物理课堂中得到创造性的运用。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 因为旧的评价标准没变, 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仍然是看他所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 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仍然是看他的考试分数。

 旧的评价标准仍然较大程度的限制着广大的初中物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大胆使用。

 所以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二、 看两个重点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 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没有实践和缺少实践谈创新, 创新无从谈起。

 对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感受到抽象的物理定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物理源于生活, 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看三维目 标的落实。

 三维目 标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是看你是否重视了“双基” 教学, 也就是看你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了, 难点是否突破了。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实的、 扎实的、 真实的、 朴实的, 如果你的课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说明你没有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 这一目 标。

 二是看该让学生经历(感受)、 体验的是否让学生经历了,

 体验了 , 使学生在经历、 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 思想、 方法和经验。

 三是看你是否运用了十分适宜的方法、 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端正学习态度, 营造出师生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就物理课堂来说, 首先要看你是否运用了课本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物理的规律本身的魅力; 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操作性强的激励形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物理有用而且有趣, 讨论有价值, 有滋味时, 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 教师的点拨语言才能激荡人心, 催人奋进向上,学生才能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学, 才能学得好。

 四、 是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

 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全员参与、 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

 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 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 动机来随机应用。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 情景, 使学生感到有趣, 动心、 动情。

 情绪状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 积极的情绪他们会乐意的、 愉快的、 主动的; 消极情绪就会出现不情愿的、 反感的、 被动的。

 交往状态。

 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 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 要指导学生重交往、 愿交往、

 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 能说、 善辩的能力。

 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 生生交往、 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

 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 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 体会他人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

 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

 教学生成, 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 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人曾这样说, 既然课堂是生成的, 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

 却不知,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 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 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 探索、 交流、 发现、 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和方法, 这就是创新。

 其实, 教学是教师、 学生与教材展开的心灵对话, 因预设而有效, 因生成而精彩!

 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 也应将教学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物理现象, 并在生活实践中领悟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总之, 我们的物理教学功在今天, 利在明天。

 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 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 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

 活的思维、 活的方法、 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 做到教学相长。

篇三: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

 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 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

 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篇四: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施措施 从物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 “课内不足课外补”现象仍为数不少, 这种做法带来的往往是负担重、 效益低, 成为制约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 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在《有效教学》 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和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 更重要的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尽量多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自主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设置情景教学层出不穷, 可以展示给学生一个“激情、 对话、 开放”的课堂。

 例如在讲《力》 这一课中, 教师可以把器材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 自己发现问题, 小组解决问题方式进行。

 这一开放式学习, 不是指“放羊式”的教学方式, 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 体验成功,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据物理学的知识特点, 教学中可采用启发、 疏导、 类比、 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教学过程,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疏导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 找出规律和实质, 便于去伪存真。

 类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 掌握新的知识; 通过常见的现象, 掌握深奥的理论。

 归纳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语言表达, 利用清楚的板书, 有趣的绘图, 结合各种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 备学生, 一堂永远备不完的课 说到备课, 大家都知道包括备教材、 备教法和备学生这三方面内容。

 对于备教材, 教师较为重视, 而对于备学生, 则多凭直觉, 求个大概, 没有深入研究。

 教师常常犯主观臆断的毛病,而忽视了学生感受的过程。

 虽然有时也希望学生感受一番, 但由于没有预先设计好一个让学生走上“感受”的坡度, 他们往往觉得来得突然, 于是一下子不知所措, 不感兴趣, 不够关注。通过这次读书活动, 我对“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句话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讲《力》 时, 上课一开始可以发给学生每组一些橡皮泥, 并说“现在大家的学习任务很重, 已经很久没有玩过橡皮泥了, 今天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尽情玩。

 ”学生当听当让自己玩橡皮泥时, 积极性一下子会高涨起来, 两分钟后学生把各式各样的作品展现给大家。

 从教学的效果来看, 这一做法会切合了学生实际情况, 拉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整堂课学生配合都很好。

 当下课铃响时,只听到听课教师说“怎么还没感觉到上课就下课了。

 ” 课堂是活的, 永远呈动态, 会生成许多新问题、 新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在备课时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生成的点点滴滴尽量多想一些, 多找一点对策。

 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要多花点时间, 多一点心思, 时刻提醒自己:

 课堂教学真正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备学生, 是一堂永远也备不完的课。

 三、 深入研究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导致形成难点的因素很多, 既有知识本身的难度, 也有学生学习心理的障碍, 还有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所致。

 要想突破难点, 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基础上, 选择适合学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分散知识难点, 分解教学要求。

 1、 要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学难点 《磁是什么》 一节的难点就是:

 “磁场是一种物质”和“磁感线的画法和方向的规定”。

 在讲磁场以前老师问:

 “怎样可以使粉笔盒运动起来? ”学生回答:

 “用手推。

 ”老师紧跟着问:

 “只能用手推吗? ”学生回答:

 “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推。

 ”老师接着用粉笔推动粉笔盒。

 老师紧跟

 着问“手和粉笔都是什么? ”生回答:

 “都是物质。

 ”老师问:

 “磁体周围的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为什么偏转了? ”生回答:

 “在他周围也有一种物质。

 ”老师说:

 “我们把这种物质叫磁场。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轻松解决。

 2、 分散难点是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想做到难点分散, 就必须分解教学要求。

 对于某些难点, 不能企图一次就达到要求, 而要有一个逐步掌握逐步深入的过程, 这样会大大减少难点的形成并有利于难点的克服。

 在克服“磁感线的画法和方向的规定”这个难点时, 层层深入简单解决。

 3、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物理图象和展现物理过程, 常常是学生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重视物理实验, 通过实验展现物理过程, 并充分发挥通过实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 对于形成概念, 认识和理解物理过程有很大的益处, 因而也是突破难点的基本方法。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现代化教学手段, 其显著的特点, 一是能有效地增大课堂的容量, 减少板书, 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探究重点、 难点问题上, 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二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是使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小结更具有条理性,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以及关键的内容和方法。

 在讲课时, 还必须将课件展示与板书结合起来, 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达到重点突出, 简明扼要的目的。

 五、 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新《物理教学大纲》 中的教学目标这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物理新课程标准》 中也提到高中物理课程要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在本次教学能手课中, 在“力”和“磁”两节课中, 都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教育。

 是控制变量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给学生方法应该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因为有了科学的方法, 学生就能建立起正确的思维过程, 而科学的方法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必备条件,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1、

 教师要拥有多层次的专业理论, 宽而广的相关知识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而这一桶水如果不总换换, 就成了没有营养的死水, 学生怎么能愿意喝? 怎么能想去喝?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与其相联系的科学很多, 相互渗透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我们, 除了对新教学课程的体系应有整体上的认识, 对新改版的教学大纲有新的充分的了解, 重难点都 要十分清晰。

 还要知道中学物理是基础教育, 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素质, 所以, 只有教师充分了解了中学物理体系包含的力学、 热学、 声学、 光学、 电学、 磁学等, 在不同阶段的知识性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教师才能灵活准确的传授给学生知识。

 我们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如生物、 化学、 天文学、 文史知识、 教育理论等,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丰富的知识, 广博的信息是教师成功的基础之一!

  2 、 教师要集教学艺术于师表之中, 融教学方法于课堂之上

 在新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 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改为现在的素质教育。

 教学这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它就表现在我们教师的语言、 板书、绘画、 眼神、 体态等方面, 只有我们师生共学,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体”教学过程不只是执

 行计划的过程, 而且是共同开展, 丰富课程的过程, 使教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3、 教师要了解学科的发展状况, 掌握本学科在相关专业中的最新应用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要通过杂志、 报刊、 电视、 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 不断关注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状况。

 结合相应的理论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新知识, 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求知精神。

 总之, 新课程标准形式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个性化教学。

 要勇于创新、 积累、 提高、 总结。

 设法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篇五: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组长研读新课标体会

 物理组 罗晓洁 从教以来到, 开始的教学依据教学大纲, 后来依据新课程标准, 至今居然已经有二十几个年头了。

 手里捧着物理新课程标准, 在思考一个久远的问题, 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老师在传播着什么? 如何传播? 这是一个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要教学生涯没有结束, 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不能停止。

 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 我有了新的体会。我认为教学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

 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 应该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 老师不要替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旁观者。

 我认为我们现在进行的新课改下的双案导学, 其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帮助者, 老师起引导和引领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 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 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 都是物理雪家科学素质、 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 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 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 科学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 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 态度、 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 更帖近学生的生活。

 例:

 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 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 现代版曹冲称象; 水果电池; 电冰箱的技术参数; 用脉搏、 步长测时间和距离; 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 了

 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用绝缘导线、 铁钉、 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 改革以书本为主、 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 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 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

 因此, 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

 在“内容标准” 中, 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 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探究能力的表现, 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 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与“知识与技能”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 它除了使用 “知道”、“理解” 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 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 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等。

 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 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 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

 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实验方法设计如下:

 第一步, 问题的提出; 第二步, 让学生猜想; 第三步, 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 第四步, 数据处理(数据表格、 图象作图)

 ; 第五步, 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

 4、 注重学科渗透, 关心学科发展, 加强 STS 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 资源等许多问题。

 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 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 受到科学的、 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 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 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2012.06.24

篇六: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太重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更深入的了解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但应当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练习,重视将物理科学的新成绩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毕生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重视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熟悉进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 重 重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 的融会,使学生得到全面 发 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 物 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 步 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 历 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进程, 遭 遭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的 的熏陶;它是以进步全体 学 学生的科学素质、增进学 生 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的 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重视全体学生的发 展 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 ,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 态 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功 功能。

 2、从生活走向 物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 , ,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 :

 :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 ; ;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均匀 速 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 水 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 参 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 间 间和间隔;学读汽车速度 表 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 凸 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 微 微

 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 数 数字信号和摹拟信号的基 本 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 钉 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 机 机…。

 3、夸大进程与 方 方法的教学,重视科学探 究 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 化 化。新课标夸大以物理知 识 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 经 经历科学探究进程,学习 科 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 生 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 能 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 书 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 统 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 的 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 的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 到 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增强 探 探究未知世界的爱好和能 力 力,和学生对科学本质的 理 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建立 , ,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 等 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 十 十分夸大科学探究的学习 。

 。在“内容标准”中,科 学 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 的 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 主 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 现 现,和探究教学的情势, 并 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

 。

 新课标把“进程与 方 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 ,与“知识与技能”、“ 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 列 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 不 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除 使 使用“知道”、“理解” 等 等描写学习结果的行为动 词 词外,还使用了描写学习 进 进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 学 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 究 究浮力大小的进程”等。

 这 这类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 :

 :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 课 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夸 大 大学习的进程。

 新课 标 标还夸大了知识与技能、 科 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 感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 过 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 探 探究重力

 的大小跟甚么因 素 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 以 以下:第一步,题目的提 出 出;第二步,让学生料想 ; ;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 称 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 据 据处理;第五步,探究得 出 出结论。

 4、重视学科 渗 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 强 强 STS 教育 重视科学 技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 今 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 趋 趋势。科技的发展增进了 社 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遭 到 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 技 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 福 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 、 、资源等很多题目。过去 的 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 , ,很少触及科学的意义, 应 应当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 材 材,遭到科学的、技术的 和 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 在 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 的 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 逐 逐渐建立从社会发展的角 度度考虑科学技术题目的意 识 识,以这类方式把人文精 神 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篇七: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升教师驾驭新教材的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合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持续去积累,持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水平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水平,掌握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水平、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水平; 3、准确理解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仅仅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

 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注重,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合新课程的想法是不准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展开。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个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动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理应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

 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动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不过,这就要求教师,理应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升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教育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由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除具备与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应该对学生增强 STS 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适合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实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

 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能够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点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持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来说之,物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持续地学习,持续地探索,持续地积累经验,持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篇八: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2 版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不分学科)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4 篇

 第 一 篇

  随着 2022 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 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第 二 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

 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三篇

 “义务 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依据,新时代新课标的修订正在进行中。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之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强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呈现的方式、体系是基于学科逻辑,而不是打破学科逻辑,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还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按照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

 新义务教育阶段课标标准科学定位,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通适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要以通适性为主,确保课程内容对全国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普遍适用,打好共同基础,同时也兼顾地区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余地。

 二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注重经典,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选择有时代价值的经典内容;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

 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严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难度,为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留有空间。

 四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要注重定标准、立规矩,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和考试评价有据可依;还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教师教学实践创新。

 新课标的修订,其创新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格。育人目标上,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是用评价引导创新。课标要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摒弃简单、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的修订在实践育人上要求更实:

 一是明确实践育人具体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

 题、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要求,形成刚性约束。比如科学类课程要明确必做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要指导教师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基础教育十五年,是一个系统。学校育人必须贯通起来,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当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衔接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初高中之间也有部分脱节,各学科之间还有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课标修订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标修订在坚持九年一体化设计的同时,注重前后左右的衔接贯通。

 一是幼小衔接。要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坡度要减缓,学习方式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衔接。根据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深度和难度,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初高中衔接。结合高中学习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在初

 中高年级适当安排延展和衔接内容,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四是学科间横向配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呼应,有效配合,防止简单交叉重复,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格局。

 与原方案相比,新修订课程方案有以下三方面变化:

 一是将原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名称改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名称保持一致,完整体现课程方案功能。

 二是将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作为构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阐述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三是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是从日常生活概念到准科学概念再到科学概念的过程,由综合到分化,对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调整。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艺术综合,替代音乐、美术分科课程;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将学科性质相近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整合为“科学”,保持与分科基本内容一致等。

 第 四 篇

 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4 月 21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 2001 年和 2011 年。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 20 年和 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那么,核心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推荐访问: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 物理 体会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